一个巴掌打出来的世界冠军 老国手杨阳:知足是福

一个巴掌打出来的世界冠军 老国手杨阳:知足是福

巴黎时间8月27日下午,林丹在世锦赛上意外输给朴成奂之后,我的手机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林丹怎么输了?”发短信的人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曾经蝉联两届世锦赛男单冠军的杨阳。

一个巴掌打出来的世界冠军

杨阳从小生长在江苏南京,但父母都是四川人,是当年著名的排球运动员。为了援建江苏排球队,杨阳的父母来到南京。从小在体育氛围下长大的杨阳,接触过很多项目:篮球、举重、游泳、乒乓球,却唯独没有羽毛球。

其实杨阳最喜欢的项目是篮球和乒乓球,但练篮球吧,个子太矮;乒乓球练的人又太多,很难打出来。上世纪70年代,羽毛球在江苏还是个冷门项目,杨阳的妈妈和中山东路体校羽毛球队的教练又挺熟的,就这样杨阳阴差阳错地走上了羽毛球道路。那时候杨阳每天上午上学,下午练习羽毛球。虽说练的时间不长,但他很快就表现出过人的运动天赋,教练舒建平格外喜欢这个机灵的孩子。不过看着别的小伙伴放了学就可以到处玩儿,自己还得练球,杨阳有点眼馋。于是,一天下午,杨阳没有像往常一样出现在训练场上。舒建平找了一圈也没找着,生怕出了什么意外,急得不行。最后舒教练冲进了宿舍,看见杨阳正和几个孩子一起玩儿呢,气得舒教练上去就是一个巴掌。

杨阳后来回忆:“看见教练急成那样,挺后悔的,以后再也没有因为贪玩不去训练了。”不仅在体校,后来进了省队、国家队,杨阳也都做到了这一点。在教练的眼里,杨阳永远都是最听话、训练最自觉的队员,这让他在通向世界冠军的路上走得比较顺利。今天回想,或许也得益于当年舒教练的那一巴掌吧!

三进三出江苏队

1976年,杨阳第一次被推荐参加江苏省羽毛球队的选拔,不过当时只有13岁的他身体还没有完全发育,身高才一米四几,按他的话说“人还没有网子高”,第一次进省队的机会就这样错过了。1977年、1978年,杨阳又连续两次参加省队的选拔,都没有过关。

1978年年底,杨阳第四次收到了省队选拔的通知。杨阳的妈妈直接找到了省队教练黄益冲(也是后来孙俊的教练),希望省队能最后给一个确定的答复,如果这次再不能入选,就让杨阳放弃打羽毛球。黄益冲考虑再三,最后力排众议把杨阳招进省队试训一年。当时招进省队试训的一共9个人,除了杨阳,还有后来的名将赵剑华和杨千里。1979年11月3日,杨阳被省队转为正式队员,算是真正踏上了职业羽毛球道路。转正后的第一个月,杨阳发了17元钱工资,这是他自己挣得的第一笔钱。至今他还清楚地记得这17元钱的用途:交给家里10元,剩下的7元钱给自己买了毛巾和牙膏等生活用品。

这段经历,在杨阳的羽毛球生涯中算是最坎坷的,几次进出之间,可能稍有犹豫他就和羽毛球无缘了。不过好在他一直坚持了下来,这不能不说是杨阳和羽毛球的缘分,也是那一代球迷的福分。

“江苏三剑客”威名初扬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正是江苏省羽毛球队飞速发展的时期。杨阳记得,在1980年,北京队曾经来江苏打过交流赛,当时江苏队员和北京队员相比,水平差了一截,一场比赛也就得个几分。一年以后,两队再打就差不多平手了。到了1982年,江苏队的水平已经明显超过了北京队。

为什么那个时期江苏队的进步如此快呢?杨阳说,这一方面是因为江苏队积极和国内的其他强队交流、学习;另一方面,江苏队自己也在不断摸索、创新一些技术动作,还有就是队员们超常的训练强度。“那时候别人都叫我们羽毛球队是田径二队、举重三队。”1983年全运会,江苏队获得羽毛球男单第二、三、四名,冠军被当时国家队第一单打韩健获得。第二名赵剑华、第三名杨阳、第四名杨千里,三名江苏小将的优异表现让人们大为惊叹,“江苏三剑客”美名就此传出。

汤杯上的“明日之星”

1983年,杨阳沾了赵剑华的光进入国家队。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据杨阳回忆,全运会后,国家队看上了获得男单第二名的赵剑华,准备招他进队。江苏队教练黄益冲说,如果国家队要赵剑华,就应该加上杨阳,理由是杨阳是赵剑华的双打搭档(那时候很多优秀的单打选手都兼双打项目)。就这样,杨阳以双打队员的身份进了国家队。

进队不久,在1983年印尼公开赛上,杨阳爆冷战胜了当时如日中天的印尼天王苏吉亚托(此时苏吉亚托刚刚获得1983年世锦赛冠军),并最终获得第三名。1984年汤姆斯杯,当时中国的前三号男单是韩健、栾劲和陈昌杰。当时因为陈昌杰有伤,所以需要带一名替补队员。带谁去呢?队里专门开了个会,支持杨阳和赵剑华的教练各持一词。最后征求老队员的意见,但谁也不说话,会议室里鸦雀无声。大嗓门的陈昌杰憋不住了,喊了一声:“就让杨阳去吧。”就这一句话,一语定乾坤,杨阳踏上了自己的首次汤杯之旅。

到了赛场,陈昌杰的伤势一直不稳定,因此杨阳一直担任第三单打。决赛中,杨阳再次和苏吉亚托相遇。之前两人的那次交手结果显然让苏天王和印尼媒体很不服气,于是在比赛前一天,媒体上铺天盖地都是“苏吉亚托誓雪前耻”之类的报道,但比赛的结果再次出人意料,杨阳2比0轻松获胜。尽管最终中国队没能获得汤姆斯杯,但杨阳的出色表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马来西亚媒体甚至称杨阳为“明日之星”。(笔者按:这两场对苏吉亚托的比赛不仅成就了杨阳,也给苏吉亚托蒙上了阴影,此后他又连续败给杨阳10次,几乎“逢杨必败”。)

一封迟到的家书

1985年,加拿大卡尔加里,杨阳第一次踏上了世锦赛赛场。半决赛,他遇到了丹麦天王弗罗斯特。就像是杨阳专克苏吉亚托一样,弗罗斯特也似乎成了杨阳的克星。此前杨阳已经连续三次输给他。在这届世锦赛的半决赛上,弗罗斯特再次战胜了杨阳,杨阳的第一次世锦赛之旅最终收获了一枚铜牌。不过弗罗斯特也没能笑到最后,中国的韩健获得冠军。

1986年,杨阳第二次随队出征汤姆斯杯。那一年中国队重夺汤杯,杨阳也收获了他的第一个世界冠军。从领奖台上下来,兴奋难耐的杨阳赶紧给家里写了一封信报捷。结果等到一周之后,杨阳回国参加完各种庆祝活动,那封家书还没有寄到。又过了一个星期,迟到的家书终于到了,上面已经盖了几乎半个南京城区的邮戳。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杨阳写信时太兴奋了,居然把家里的地址写错,这封信转悠了大半个南京城,才到了它该到的地方。

巅峰对决终身难忘

1987年,世锦赛来到了中国北京,后来被称为“四大天王”的杨阳、赵剑华、弗罗斯特和苏吉亚托都进入四强。半决赛,杨阳战胜了自己的“手下败将”苏吉亚托,但赵剑华却输给了弗罗斯特。

此时的弗罗斯特正值巅峰期,拿到了很多公开赛冠军,唯独缺少这枚有分量的世锦赛金牌,因此被人们称作“无冕之王”。这次世锦赛,弗罗斯特对金牌志在必得,半决赛战胜赵剑华,更让他坚定了信心。杨阳虽然和弗罗斯特交手胜少负多(世锦赛前两人交手6次,杨阳2胜4负),但信心一点也不输给对手。究其原因,据杨阳后来回忆:“虽然我曾经连输弗罗斯特4次,但最后两次是赢的,而且每次输给他都感觉很可惜,并不是打不过他。”

决赛的日子终于到了,首都体育馆里坐满了观众,这是中国第一次承办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羽毛球大赛,人们都热切期盼着能够看到一场巅峰对决。第一局,在全场雷鸣般的加油声中,杨阳15比2轻松获胜。第二局,弗罗斯特似乎逐渐找到感觉,比分不断交替上升。打到13比12时,杨阳还领先一分,但经验老到的弗罗斯特后来居上,15比13逆转赢下第二局。决胜局,杨阳利用自己擅长的“四方球”,不断调动弗罗斯特,很快就以10比2大比分领先。

就在连杨阳自己都认为稳操胜券的时候,或许是已经被逼到了“绝境”,弗罗斯特突然一下“开了窍”,利用进攻频频得分,将比分追到了11比12,反把杨阳逼到了“绝境”。时隔13年之后,杨阳对当时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那时候,我的打法已经被他克住了,再这样继续打下去,只有输球一条路。怎么办,只有赌了。”一向谨慎的杨阳,在那个时候,做了一个或许在他整个运动生涯中最大的冒险:放弃一贯稳健的防守打法,主动发起进攻。这个突然的变化打得弗罗斯特措手不及,两个杀球得分、一个对手回球失误,杨阳15比13赢得了比赛。

“下来以后开始后怕。”杨阳回忆道:“在场上没想那么多,真正赢下来以后自己真的觉得有点害怕了,这么冒险的打法,真输了怎么办。”这个“冒险”赢下来的冠军,奠定了他“羽坛天王”的位置,也拉开了“杨阳时代”的序幕。从1986年首夺汤杯到1990年退役,杨阳共获得了两届世锦赛、三届汤姆斯杯、两届世界杯、一届总决赛和一届全英公开赛的冠军。在羽毛球还没有进入奥运会之前,这五大赛事级别最高,杨阳成为大满贯第一人,因此也被称为“四大天王”中的“王中王”。

激流勇退出国发展

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在即,让人不禁回忆起20年前在北京举行的那次盛会。1990年北京亚运会,杨阳和赵剑华的男单决赛成为许多人对那届亚运会的难忘回忆。两位当年的顶尖选手苦战3个多小时,一直打到闭幕式才分出胜负。最终赵剑华获得冠军,杨阳获得了一枚银牌。

亚运会后杨阳退役,日本和马来西亚国家队都对他发出了执教邀请,杨阳最终选择了马来西亚队,“去了马来西亚看了看,华人比较多,语言、生活也比较方便,基于这个简单的考虑就过去了。”1992年,杨阳第四次踏上汤姆斯杯的赛场,不过这一次他的身份变成了马来西亚队教练。半决赛,马来西亚队和中国队相遇。那是一场铭刻在很多人记忆中的比赛:赵剑华输了、李永波和田秉毅输了,马来西亚队把中国队从世界第一的位置上拉了下来,杨阳时代的中国辉煌在他自己的手里终结了。

场上,获胜后的马来西亚队员欣喜若狂;马来西亚队教练席上,杨阳等三位中国教练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一切,“没有想到马来西亚队最后能赢中国队,确实没有想到。因为怎么想中国队也应该不会输,怎么可能会输呢?”

这个胜利让几位在马来西亚执教的中国教练受到了来自国内的非难,杨阳决定离开马来西亚队,“那时候年轻、想法多,想到什么就做什么。朋友说,你自己开一个公司不就可以不当教练了嘛,我一听,可以啊。”在这个朋友的帮助下,1993年,杨阳在马来西亚创办了杨阳羽毛球体育用品公司,走上了经商的道路。

平淡是真 知足是福

1993年离开马来西亚国家队之前,无论是做运动员还是教练,杨阳都顺利得让人羡慕。做出开公司的决定,杨阳很轻松,但一旦真干起来,他才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和痛苦,“那时太痛苦了,不是一般的痛苦,很多东西和现实差距很大。成立公司以后什么都不会做,比如你需要一个仓库,赶紧搞一个仓库。有了仓库才知道还要有搬运员、管理员。做产品更复杂,还要设计,还要找厂家,还要质量控制、订单、市场,一下子脑子里全是新的东西,而且都是自己不会做的东西,跟羽毛球没有关系的,太痛苦了。”好在杨阳在马来西亚的球迷和朋友很多,大家帮衬着他度过了最艰难的那段时间。

2003年,杨阳回到家乡南京,在秦淮河畔开办了杨阳羽毛球俱乐部。现在,杨阳每天除了去去公司、谈谈生意,就是和朋友们一起小聚。羽毛球很少打了,网球成了杨阳现在最热衷的运动。还有就是斗地主,杨阳打牌的技术一般,但牌运挺好,所以战绩也还不错。

“我是个有福气的人。”射手座、属兔子的杨阳笑呵呵地说。

关键点

巴黎时间8月27日下午,林丹在世锦赛上意外输给朴成奂之后,我的手机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林丹怎么输了?”发短信的人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