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北方名窑——浑源窑的黒釉剔花陶罐
浑源:一处奇峰绝唱的仙域
浑源,奇峰耸立,层崖叠嶂,峰峦连绵,气势磅礴,“极目不知千里远,举头唯见万山低”。全县境内海拔千米以上的知名山岳有 62 座,其中海拔两千米以上的有 21 座:恒山、龙山、密马鬃梁、银东梁、大尖山、佛耳朵山等。在诸多山、梁、峰、岭中,几乎山山有景致、梁梁有古迹、峰峰有仙踪、岭岭有传说。北岳恒山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五岳,齐名天下。它是中国锦绣山河的代表、江山社稷的象征、民族精神的载体、传统文化的符号,是中华民族的“圣山”,是全人类共同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主峰玄武峰(即天峰岭)就坐落于浑源县城东南 4 公里处,海拔 2016.1 米,耸峙入云,气势雄浑,素有“人天北柱”、“绝塞名山”、“朔方第一山”、“第五洞天”之称。
上图:银装素裹的恒山玄武峰
上图:壁立万仞的恒山主峰
上图:秋色烂漫莲花山
浑源:一座水色空濛的天堂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东坡描写西湖美景的名句,如果用此诗描写浑源的水色也是十分准确的。浑源的水千姿百态,浑源的水灵动神奇,观过浑源的水色,游客会直把浑源作杭州。浑河、唐河是浑源的母亲河,流经之处,草木葱笼,物产丰盛;恒山水库“铁壁锁蛟龙”,“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山光水色醉游人;汤头温泉水温若汤,能疗百病,润之神效,洗之即愈;神溪湿地碧波荡漾,鱼翔浅底,雁掠长空,渔歌唱晚,独特的塞北水乡风光,国家级湿地公园。
上图:山水相映的恒山水库
上图:水光潋滟的神溪湿地
浑源:一处道贯古今的圣地
道教形成以后,随着道士入山隐居、合药、修炼和求乞成仙,逐渐形成洞天福地的观念。道教的洞天福地名山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分别组成“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唐·杜光庭《洞天福地记》就完整地列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名称,而北岳恒山就被列为三十六小洞天中的第五洞天。凌空俯视北岳,俨然一幅包罗万象的道仙图。其中以天仙立庙的有北岳帝寝宫、会仙府、十王殿、三清殿等;以人仙立庙的有纯阳宫、灵官庙、文昌庙、娘娘庙等;以物仙立庙的有青龙殿、白虎殿、马神殿等。而更多的是诸仙们的起居修行之处,如白云洞、翠雪亭、琴棋台、得一庵、通元谷、紫芝峪。所以北岳恒山就体现了道教文化的特点,熔铸了道教文化的精髓,构成了浑源文化的重要一环。昌容仙子、三茅真君、张果老、管革、李皎等道教名人都曾经在北岳恒山修炼,道教文化盛极一时,到恒山体味中国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确实会不虚此行。
上图:恒山的摩崖题刻“道”字
图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恒山道乐在演示中
浑源:一处梵音禅韵的佛国
据记载,佛教早在东晋三年就传入浑源。东晋永和年间佛教名僧道安大师、慧远大师就在北岳恒山建设寺庙,宣扬佛法,发展徒众。修建于北魏时期的浑源悬空寺、龙山大云寺、建设于金代的永安寺、圆觉寺以及千佛岭、天赐沟的云峰寺等众多寺庙都是典型的佛教寺庙,其中,悬空寺更是一处以“奇、巧、悬”著称于世、佛教为主、儒道为辅的著名寺庙,被誉为中国古建筑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寺庙在浑源山水间星罗棋布,鳞次栉比,雕塑、壁画、建筑艺术神奇瑰丽,梵音禅韵悠悠不绝,佛教文化传承不息,使浑源这块土地充满了浓郁的佛国气息。
上图: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云寺
上图: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圆觉寺砖塔
浑源:一处文化璀璨的乐土
浑源县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纷呈。仅是春节民俗文化活动就包括踩高跷、跑旱船、跑毛驴、耍故事、扭秧歌、浑源扇鼓、舞龙、舞狮、车车灯、八音会、北岳道乐等许多种类。作为浑源彝器杰出代表的李峪青铜器,反映出中国古代青铜冶金铸造技术的高超。其中,恒山主峰北坡李峪村附近出土的40多件青铜器,经专家鉴定确为商代晚期产物,其中牺尊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恒山许多寺庙里造像艺术和壁画艺术华丽多彩,其中永安寺殿内壁画是元代壁画精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很高地位。恒山上的摩崖题刻、牌匾也是十分珍贵,“云边觉岸”、“拱极”、“恒宗”、“岳宗”、“天下名山”、“物外仙都”、“壁立万仞”、“灵山耸秀”等各个朝代名臣巨子的题刻和随处可见,康熙皇帝题写的“化垂悠久”牌匾使北岳恒山更加锦上添花。
上图:浑源县李峪村出土的青铜器牺尊
上图: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安寺壁画
浑源:一座庭院深深的古城
浑源古城位于恒山脚下,谓“三关”通道,属赵国分野,是特定历史地理和历史文化背景下在特定地域形成的特殊历史文化遗存,故被山西省人民政府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命名为山西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据《浑源州志》记载:浑源古城“地脉东南走向,地面高起形状象龟,城仿龟状,城上短墙屈曲象背书状”。整座城池外形呈八角形,不仅东、西、南、北四面城墙两两平行,就是东北、西南、东南、西北四个角也被两两平行的斜向城墙所替代。登高观之,有似龟背上的八卦之形,这和中国古城的代表——平遥古城建成四方形、只是以城门的布局和建筑格式来体现神龟取象的寓意截然不同。浑源县城的古建筑数量众多,特色鲜明,文化品位高。其中,四合院建筑保存较多,其布局之严整、结构之精巧、修饰之华美、功能之完善,堪称北方民居建筑的经典。浑源县的四合院现存146处,其中一进院落101处、二进院落41处、三进院落4处。麻家大院就是浑源县四合院建筑游的经典之作。街巷悠悠,庭院深深,烙印着华夏民族礼仪传家不可淘洗的珍贵记忆,演绎着浑源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鲜活故事。
上图:乾隆版《浑源州志》载《州城全图》
上图: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麻家大院
浑源:一个人才辈出的摇篮
浑源人杰地灵,自古人才辈出。据《浑源县人物志》和历代《浑源州志》记载,仅清朝以前,降生于浑源本土的杰出历史人物、曾在浑源供职的外籍杰出历史人物和曾寓居浑源的杰出历史人物就有一百多位。他们中不少人成就卓著,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浅浅的印迹……
窦太后因操行高尚,且有城府,被北魏太宗皇帝选定为太子拓跋焘(太武帝)的保姆。拓跋焘即位后感其恩训,尊为保太后,后尊为皇太后。在平息蠕蠕人进犯侵扰首都平城时,因颇具军事头脑的窦太后关键时决策正确,使战役大获全胜。窦太后死后谥封为惠,所以史书中亦称惠太后。
刘 撝 金太宗天会二年(1124)以词赋登榜首,夺得西京地区首位状元,是金初一代词学宗师。历任知县、刺史。晚归乡里,曾主持翠屏书院,年六十三卒,死后葬于城北神溪,现存有遗址。
刘 祁 生于金章宗泰和三年(1203),刘祁自幼为学刻苦,人称奇童,著有《归潜志》,该书历代评价甚高。清《四库全书》馆臣因《金史》编纂者很多取材于《归潜志》亦对此书有很高评价。另有《神川遁士集》二十卷,《处言》四十三篇。
上图:刘祁所著《归潜志》
栗毓美(1778~1840),字含辉,又字友梅,号朴园,又号箕山。浑源人。清嘉庆七年(1802)以拔贡考授知县,历任河南、湖北等地知县、知州、知府、粮盐道台、按察使、河道护理巡抚、河道总督等职。任职期间发明了“抛砖筑坝法”,成为当时最先进的治河技术被广为推广。道光二十年 (1840) 二月十八日子时,栗毓美积劳成疾,卒于任上。栗毓美逝世后,道光皇帝下圣谕、作祭文,追赠栗毓美太子太保衔,赐谥恭勤,并下谕为其在原籍修建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陵墓,林则徐为栗毓美撰写了墓志铭。
上图: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栗氏佳城内栗毓美像
上图:喜捧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浑源籍科学家、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高春生
浑源:一处名特产品的富乡
浑源资源富集,物产丰富,是黄芪的道地产品“正北芪”的原产地,以“中国黄芪之乡”享誉天下。浑源县的正北芪具有道地性、质量好、品位高的特点,已有500多年种植历史,从清代起就作为“贡品”上贡朝廷。浑源美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风味独特,遐迩闻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美食有:浑源凉粉、莲花豆、油辣椒、浑源烧酒和浑源月饼。浑源凉粉驰名天下,宋太祖、明正德、清康熙、乾隆等皇帝御巡浑州,州官均以浑源凉粉做贡膳,多次受到封赏。2010年,“浑源凉粉”被评为山西省著名商标,同时其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恒山地区的传统工艺也是精美绝伦,震憾世界。恒山地区的铸钟业源于辽金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铸造的大钟庄严典雅、古朴大方,声音洪亮、悠长不息,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浑源砂器制作距今已有 1300 多年的历史,被道光皇帝封为“朝廷贡品”;浑源的陶瓷烧制名震四方,特别是李峪彩陶文化遗址属龙山晚期文化。浑源窑白瓷属于“北白”,在唐代被列为名瓷。
上图: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建敏题写的“黄芪之乡”
上图:浑源县下韩砂器
撰稿:恒山愚人 照片提供:佟永江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