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懒成这样估计你也放不起来了#
在放风筝的全过程中,有经验的人往往会控制风筝的中心对称轴于与风的速度矢量平行,与地面垂直的平面内,使其以头部朝上的姿态保持和水平线有5~30°的倾角(我们称之为迎角),并且令两翼的连线与地面平行。
我们分析一下为什么这样的姿态可以保证风筝的爬升,滑行和降落。
风筝在飞行的全过程中收到的力主要有:重力,风的推力,升力,风筝线的拉力。对于更精细的模型,还会有摩擦力,这里不考虑。
设气流以大小为v的速度吹向风筝,风流动到风筝底部时会受到阻碍,进而产生一个垂直于风筝平面的力,这个力的大小与气体密度,气流速度的幂,粘滞系数,以及气流方向上的截面积成正比,即
由于空气的密度可以近似地看作一个常数,由材料决定的粘滞系数也大同小异,所以影响推理的主要因素在于速度与截面积。
以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论断:
风速越大,风筝形状不变的情况下面积越大,气流的推力越大。
为了让风筝起飞,除了等风来之外,我们还需要增大风相对于风筝的速度,这时我们采取的策略是迎着风,手持风筝短距离助跑,边跑边适度放线。近地面两三米的地方风往往无力,需要通过牵拉风筝线来“渡过难关”。
为了让风筝爬升,需要推力在竖直方向上的分量
不小于重力,而截面积的大小又为
所以竖直方向上的分力为
所以,在爬升阶段,为了获得更大的升力,需要调整角度向45°靠拢。
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一点是,我们需要适当降低迎角的大小,以降低力矩的影响。所以将风筝迎角稳定在45°以下是一个好的策略。
风筝升起以后,我们就不再需要过大的升力(就像骑车一样,速度越快双手脱把越容易)。我们的工作转变为保持其在一定的高度稳定飞行。这时候,我们通过顺势降低风筝与水平面的夹角,可以减小升力,使其与重力基本平衡。风速大小的不稳定性导致了风筝可能在滑行的过程中突然失去升力,向下坠落。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提供一个向上的升力。
怎么做?牵拉。
重复做牵拉运动可以保持风筝短时间内维持标准姿势,当风速恢复到足够大时,风筝就可以继续滑行。
气流方向的不稳定性是一个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考虑当变化不剧烈时的措施。我采取的措施是调整自己的站位(俗称:跑),使得风筝线与中心轴出于同一个平面,这时候再牵拉,反向力矩会调整好风筝的位置,下面我们只需要让其重新上升就好了。
需要注意,跑位时不能只看风筝,还要注意周围的障碍物(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那么如何收风筝呢?收风筝过急容易导致风筝失去平衡,收风筝过缓则容易在应对气流的不稳定性过程中致使风筝反复爬升。
一个简单的做法是,边收线边往前走。这样可以保证风筝不会因为角度太大而侧翻。
当风筝收到近地面三四米的时侯很可能会突然坠落,这与爬升陡降的道理相同。这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以英雄救美的姿态去接着它因为即便没有接住也不会太受伤。
当然,收线时千万不要用力过猛,否则就会线断筝飞。
04 如何优雅地放风筝而不被同龄人嘲笑
放风筝这一乐趣与技术并存,情怀与难度兼备的休闲娱乐活动在我国文化中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一直广受老百姓的热爱。一些十八九岁的男孩子却对自己在考柿粥一结束就跑到大草坪上去放风筝还放不起来这一行为感到羞愧,害怕受到同龄人的嘲笑。这是不可取的,为光荣而伟大的放风筝事业做出贡献,永远不是一件不好意思的事情。怀着无穷的革命热情,“腹有诗书气自华”,牵拉,跑位,都尽显着优雅,自然就不必担心他人的看法。
全媒体的“逐风”活动能够让你发掘自己的艺术细胞,在风筝上画出自己的作品,然后投身于伟大的放风筝事业。因此,我们不仅要参加“逐风”,更要叫上朋友参加“逐风”,更要发动人民群众一起参加“逐风”,这样才能让“逐风”这项活动深入到群众中去,这样才能让“逐风”这项活动散发出无穷的生命力。
那么,要如何进行这一伟大的事业呢?
2. 4月27日带上你一点都不灵巧的双手和已被考试摧残的身心矫健的身姿在紫金港西区大草坪来一起“逐风”。
05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_风筝"风筝"[DB/CD]
[2]作者:Bingyan Liu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138729/answer/39778563
来源:知乎
文案 排版 | 仲崇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