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深度 | 从“一陇麦田”看见新疆奇台

独家·深度 | 从“一陇麦田”看见新疆奇台

天山深处的奇台县旱地麦田闫有才/摄

据《奇台文史》记载,汉代中央政府派郑吉率兵驻守车师(今吐鲁番西北部),将士屯田于此自给自足,旱作农业开始起步。唐代设置北庭都护府后,屯田面积进一步扩大,从中原迁徙来的移民与当地民众一道相继在山坡丘陵地带开垦出万亩旱田,逐步形成了天山北麓典型的“向天借雨,靠天收获”的旱作农业类型。“不解耕耘不粪田,一经撒种便由天”,林则徐途经于此目睹奇观,感慨之余写下豪迈诗句。

天山深处的奇台县旱地麦田闫有才/摄

有清一代,奇台旱作农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旱地面积扩大到1.2万亩,种植作物主要是小麦;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旱地面积达7.35万亩;同治三年(1864年),已初现“四乡田野,村庄相望,田角轮歇,岁有余粮,最为富庶”的光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旱地面积达10.6万亩。直至20世纪30年代末,奇台旱作农业面积增至14.8万亩。

天山深处的奇台县旱地麦田闫有才/摄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奇台旱作农业逐步摆脱了“种一坡,收一车,打一箩,煮一锅,吃一顿,剩不多”的状况。改革开放以来,当地旱作农业开始实现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应用,产业发展更是突飞猛进。目前,奇台旱作农业系统横跨全县的半截沟、东湾、吉布库和七户等6个乡镇,总面积达20万亩,基本上依靠天然降水,主要种植有小麦、大麦、荞麦以及多种蔬菜、瓜果。

奇台旱地麦田的丰收时节 闫有才/摄

四季轮回、春种秋收,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代又一代奇台人团结协作、坚持不懈,探索出了“作物种植—留茬地放牧种植”模式,“二牛抬扛”畜力耕作方式、“水打滚”和“浪苗子”撒播生产方式、轮留休耕土壤保持肥力方式、堆草火烧和深耕条播防治虫草灾害方式等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如今,斜坡变旱田、旱田育绿洲、绿洲变粮仓,奇台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国优质小麦大麦之乡、小麦全产业链典型县等诸多荣誉。

奇台旱地麦田的丰收时节 闫有才/摄

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眼下,在奇台县占地6000多亩的优质小麦高产高效示范区内,滴灌系统全部进行了智能化升级改造,电力、灌溉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现代化作业为小麦丰收打下坚实基础。同时,通过与自治区农科院开展技术合作,形成引进、繁育、推广一体化的良种繁育体系,显著提高了小麦良种纯度,改变了过去品种多、乱、杂的现象,突出了主导品种,实现了规模化集中种植。

目前,奇台县可耕地面积达189万亩,粮食作物面积稳定在百万亩以上,产量占昌吉州粮食总产的三分之一,商品粮交售量占全疆的七分之一,成为了自治区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当地出产的小麦不仅皮薄、肉厚、质白、颗粒饱满,而且含蛋白高、柔韧、出粉率高,年均产量达74.7万吨,小麦年加工能力达到40万吨,面粉年加工产业总产值达到14.3亿元,培育面粉加工企业9家,建成了全疆最大的面粉生产加工基地。

耕读传家 美美与共

奇台旱作农业系统特色明显,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蕴含着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无愧为颇具地域特色的中华农耕文化遗产。

在奇台,每年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格外讲究地做上一桌丰盛的团圆饭,每个人都要吃得很饱,当地人称为“装仓”,寓意今晚吃饱肚子,来年就会粮食满仓。待到正月十五,每个村子还自发组织舞狮耍龙,祈祷新的一年雨水充沛,有个好收成。春耕前,开犁节拉开序幕,由“二牛抬杠”开启春耕第一犁。一阵忙碌过后,还会举办撒班节(即犁头节)庆祝春耕完成。待到秋天再举办丰收节,乡亲们都会身着盛装载歌载舞,摔跤、拔河、赛马等活动令人应接不暇,彼此分享着辛勤劳作后的丰收喜悦。

奇台的优质小麦也造就了百吃不厌的名小吃“奇台黄面”、飘香百年的名酒“古城老窖”,等等。它们不仅带给人们美食体验和味觉享受,更承载着旱作农业文化“留得住乡愁”的生活化表达。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奇台旱作农业系统所蕴含的“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优良传统,以及应时守则、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吃苦耐劳等精神品格,也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提供了丰厚滋养。

为保护好弥足珍贵的旱作农业系统,深入挖掘、展示、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昌吉州及奇台县制定了相关保护规划和管理办法,实施围栏禁牧等,着力加强生态保护。同时注重在村规民约、宣传教育培训活动中,强化保护传承农耕文化等内容,拓展开犁节、丰收节、“彩色周末”“草根大舞台”“村晚”等群众文化活动的内涵与外延,鼓励优秀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优秀农耕文化更好地融入乡村生活。

随着以文化建设助推乡村振兴的不断深入,奇台县大力挖掘农耕文化蕴涵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将传统村落保护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尤其在全域旅游的时代背景下,“农业+文化+文物+旅游”产业链不断拓展延伸,探索出“引企到村、带富到人、传技到户、带动到面”的农文旅融合特色发展路子,推动了产、学、研、游一体发展,当地休闲观光“雨润农业”旅游品牌日益成熟,旱作农耕焕发出全新的生命活力,促进了农牧民增收和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赓续。

奇台旱地麦田的丰收时节 闫有才/摄

奇台人有句口头禅:“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团结上。”22个民族、30多万人长期生于斯长于斯,生活上和睦友爱、守望相助;生产上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农忙时互帮互助不误农时,农闲时勤走动常来往;在“共吃一锅饭、同跳一曲舞”中厚植了家国情怀,在你来我往间形成了勤于持家、俭以养德的生活习惯,人际交往以和为贵、诚信重礼。许多感人至深的民族团结故事广为流传——人民的“好大夫”夏买依·阿力木汗,群众身边的“活雷锋”司马合赞,学生心中的“好老师”赛乃姆·伊卜拉伊木,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领头雁”马国良……

用发展促进团结,以团结保障发展。这些年,奇台县不仅打造了宜居美丽的田园风貌,还以民生工程为切入点,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转化为各族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引导村“两委”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推动各民族共享发展成果。“逢年过节,贴春联、挂灯笼、吃饺子、放鞭炮,你来我家吃馓子,我到你家吃粽子,热闹极了!”如今的奇台乡村,乡亲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位于奇台旱作农业核心区的奇台县半截沟镇 闫有才/摄

产业先行 幸福乡村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走进奇台旱作农业系统核心区的半截沟镇腰站子村,映入眼帘的这块醒目标语牌生动诠释了村里这些年走过的奋斗之路,发生的沧桑巨变。从困难重重的戈壁荒滩,到如今美名远扬的“亿元村”,该村的蝶变得益于粮食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双轮驱动”。

奇台县文化美食旅游节一瞥

59岁的唐培科是土生土长的腰站子村人,担任村党总支书记整整20年了。2017年,腰站子有机产品加工厂建成运营。两年后,依托江布拉克景区又成立了旅游公司。2021年,新疆腰站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腰站子手工挂面入选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目录,品牌绿色有机面粉畅销全国。

这两年,腰站子村流转了20万亩土地,推广智能农机、植保无人机等装备,集成保护性耕作、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构建种植、加工、观光全产业链。村里还建设了村史馆、游客接待中心、乡村振兴实训基地、美食广场、麦田公园、特色民宿、有机农产品观光工厂等,成了北疆有名的网红“打卡”地。

春天的江布拉克景区天高云淡,“天山麦海”万亩旱田葱翠绿染,东汉名将耿恭台纪念碑高高耸立。游客们观麦村美景,吃绿色有机饭菜,住农家庭院,感悟传统文化,享受着惬意的田园风情。

“农业+旅游”模式的推行,实现了1+1>2的效果,腰站子村集体经济迅速壮大,村民的腰包更鼓了。2023年,全村总产值达5.6亿元,村民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还上榜了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称号。

“化零为整,串珠成链。我们正在高标准、严要求支持推动腰站子村建设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同时注重把中华文化元素融入村容村貌和生态旅游设施建设中,提升‘腰站子’文化品牌影响力,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擦亮各族群众幸福底色。”奇台县委书记刘晓刚表示。

奇台县文化美食旅游节一瞥

腰站子村的喜人巨变,是奇台县、昌吉州乃至新疆乡村振兴与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双赢的缩影。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三产充分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也是奇台旱作农业系统在新时代展现出的新风采。

(作者宋良壁为新疆昌吉州融媒体中心记者,姚吉文为奇台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程勇为呼图壁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

来源:《中国民族》杂志2024年第5期

文/宋良壁 姚吉文 程勇

监制/乌小花

统筹/牛志男

责编/龙慧蕊 牛志男 张红彬

制作/高宁(见习) 钟汶恒(实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点

天山深处的奇台县旱地麦田闫有才/摄 据《奇台文史》记载,汉代中央政府派郑吉率兵驻守车师(今吐鲁番西北部),将士屯田于此自给自足,

相关文章

买货车哪个好用吗

买货车哪个好用吗

365体育投注ribo88 07-18
爱福窝(Myhome3D)怎么样

爱福窝(Myhome3D)怎么样

365球十大app 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