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瓯越之子
朱庆局:“助人为乐”道德模范
时间:2017-07-05 来源: 瑞安网 字号:[ ]

朱庆局夫妇向记者展示他们在荷兰开设的第一家餐馆照片

  39年前,已过而立之年的他背井离乡,只身去异国谋生。在异国打拼的他,省吃俭用,一双拖鞋穿8年。然而只要家乡建设有需要,他总是慷慨解囊。桂峰“庆局桥”、枫岭西龙村建桥修亭、结对贫困学生……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不遗余力地捐资支持家乡桂峰的建设,为当地群众做好事实事。他就是温州市第三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朱庆局。

  日前,记者来到瑞安湖岭,拜访了这位70岁的老人。

  一双拖鞋穿了8年

  朱庆局出生于瑞安市湖岭镇桂峰社区板寮村(板寮村为河上垟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14岁便辍学务农。

  板寮是山坳里的一个小村庄,为了能有更好的生活,当地不少人到国外谋生。1978年,31岁的朱庆局也选择了这条路。那年,他的小儿子刚满月不久。

  初到异国,他每天起早摸黑,一天要干上14个小时,洗过碗、切过菜、掌过勺。10年的打工生涯,他逐步掌握了经营餐馆的一套本领,也积累了一些资本。1988年,朱庆局与妻子在荷兰鹿特丹市开出自己的第一家餐馆“长城酒家”。41岁的他开始创业。

  在那段打工岁月里,为了省钱,朱庆局连难得的休息日也不外出,每月仅花50荷兰盾,长年累月穿着厨房里的工作服。创业最初几年,朱庆局对自己极其苛刻,连续几年没买过新衣,连双皮鞋都舍不得买,只是买了一双拖鞋,一穿就是整整8年。这双拖鞋破了补,补了破,最后是用细铁丝把鞋面吊住。这双拖鞋他舍不得丢弃,而是小心地珍藏,并在上面贴上字条,用笔写下:1984年12月17日买,至1992年7月6日停。

  对己吝啬对人慷慨

  朱庆局对待自己极其小气,可对家乡极其慷慨,对公益事业和扶贫助困特别大方。修桥补路、建校造亭等造福桑梓的善事,他都会尽量给予帮助,且往往一掷千金。

  出国后第二年,朱庆局听说村里要修路,躺在床上辗转难眠。他深知,村里的那条山路太难走了。要致富,先修路。对于居住在大山深处的桂峰人来说,更是如此。第二天,他向家乡汇去了3000荷兰盾。这笔钱是他攒了4个月的薪水。

  1992年,朱庆局的餐馆事业已经渡过了创业之初的艰难,有了起色后首次回家。他租了辆出租车,因路况差,出租车快要抵达板寮时抛锚了。司机边推车边抱怨,这种破路怎么开车?朱庆局听后感到非常刺耳,可路况实在太差了。当时他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条路修好。当年,朱庆局带头捐款15万元人民币,他还积极宣传,让更多的华侨为家乡贡献力量。

  2002年,朱庆局夫妇回家探亲,看到板寮村一条2公里的小路泥泞难行。他立即与在国外的堂兄联系。堂兄深知他的心意,与他一起出资25万元修造了水泥路。

  桂峰“庆局桥”、桂峰卫生院、枫岭西龙村建桥修亭、结对贫困学生……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朱庆局不遗余力地捐资支持家乡的建设,为当地群众做好事。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修桥修路是无限的,只要我有能力帮助,即便只有两块钱,我也要捐一块出来。因为桥、路今后再怎么破损,也还会有后人去修缮它。”朱庆局说,曾经村里的村民挑着番薯、粮食等农产品,走六七个小时山路,到湖岭镇上换些生活用品,来回一趟都是起早贪黑。如今有政府牵头修路,无论如何都要参与家乡建设。

  朱庆局资助的公益事业不仅是家乡桂峰,还延伸到湖岭、高楼等地,据不完全统计,这么多年来他总捐资累计达300多万元。

  教育后代永不忘本

  2002年回乡探亲时,朱庆局还把老屋前后认真地修葺了一番。这座老屋曾经留下“红色足迹”——1944年至1948年,这里陆续驻扎过中共浙南特(地)委机关所属的工作人员和武装游击队,后被围剿的国民党军队烧成灰烬,现在的房子是在原址上兴建的。朱庆局说,他要在这里建立一个小小的纪念馆,告诉子孙后代,做人不能忘本,不能忘记革命先烈洒下的鲜血。

  如今,朱庆局的事业越做越大,可他从未丢失勤俭持家的传统本色。他把那双穿了8年的拖鞋拍成照片,时时带在身边,有时候拿出来看一下,让自己时刻铭记那段艰苦的岁月。

  朱庆局说:“这双拖鞋就是我们家的‘传家宝’,我要告诉下一代,当年祖辈是如何艰苦创业,‘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古训永远也不能丢。”

  朱庆局不仅爱做公益事业,而且为人诚恳,经常帮助侨胞排忧解难,成为侨胞的贴心人,并被推选为当地的侨领,现担任旅荷华侨总会副会长。

  如今,朱庆局一家人都定居在荷兰,今年70岁的他已将5家餐馆交给子女打理,夫妻俩每年都会回到国内小住。“还是喜欢住在桂峰,总是要回来看看家乡,也看看是否有需要我们帮忙的地方。”他说。(文、图/ 杨微微 孙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